殡葬改革需处理好十方面关系
殡葬改革已成为和社会越来越关注的民生领域。当前,殡葬改革既面临重要历史机遇,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一方面,部门不断加大投入,强化殡葬民生保障职能;另一方面,制约殡葬改革的瓶颈问题难以破解,殡葬供需矛盾凸显。如何进一步加强殡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,构建人民满意的现代殡葬成为时代命题。
当代中国的殡葬改革已走过70年的历程。按照发展阶段,大体可划分为六个时期,即酝酿准备时期(1949-1955年)、启动宣传时期(1956-1965年)、快速推广时期(1966-1976年)、经营调整和法制化时期(1977-1989年)、市场化发展时期(1990-2003年)和反思深化时期(2004年至今)。70年来的殡葬改革历程表明,殡葬改革的顺利开展,至少需要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。
1、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
对殡葬基本属性认知不清,会影响殡葬事业的发展。当代中国对殡葬属性的认知,经历了由公益到经营再回归公益的过程。改革开放前,殡葬机构仅提供火化,少有开展其他收费服务,呈普遍亏损状态。为了扭亏为盈,1983年民政部在山东潍坊召开殡葬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,殡仪馆经营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。到1989年,50%的殡葬服务机构实现盈利。20世纪90年代,殡葬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被提上日程。同时各地兴起公墓建设热潮,公墓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。在“自负盈亏”的经营理念下,殡葬服务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,也带来市场失范问题,淡化了殡葬的公益属性。
近年来,惠民殡葬的推广实施以及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,标志着殡葬业向公益属性回归。殡葬基本服务由埋单,选择性服务向市场放开,兼顾了殡葬的公益属性和经营属性。不过,在殡葬基本服务和选择性服务的范围界定上,不同地区认识不一。如山东省临沂市将从火化到公益性公墓安葬的服务费用全部由埋单,相关作法起到了殡葬民生兜底作用,但也存在服务单一问题,地方财政面临一定压力。可见,在殡葬基本属性问题上,地方有着不尽相同的认知。处理好殡葬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,依然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。
2、处理好殡葬改革两个阶段的关系
代党和在规划殡葬改革蓝图时,曾将火葬、保留骨灰视为改革的阶段;从保留骨灰转变为不保留骨灰,视为第二阶段。根据这一蓝图,公墓是过渡性产物。上世纪末部门对公墓用地供应趋紧,供需矛盾加剧,墓地价格上涨。一些农村地区公益性公墓建设缺位,现代殡葬设施尤为匮乏。在此基础上一味追求火化率,往往会适得其反。纵观几十年来殡葬改革历史,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现代殡葬服务资源配置不断完善、殡葬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历史。当前,殡葬改革还处于阶段。不断做好殡葬设施的规划建设工作,仍是当前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3、处理好殡葬改革的技术性和人文性的关系
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当前处理遗体和骨灰的技术日益先进,有的地方却忽视了殡葬礼俗的文化属性。殡葬礼俗本身是一种文化,集中反映着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知。同志当年大力提倡追悼会,就是希望通过追悼会寄托哀思,团结民众。后来,城市中的遗体告别仪式因缺乏内涵而遭诟病,乡村丧葬行为有的过于铺张有的趋于简化,丧葬活动的文化意义和仪式感大为消散。如何构建一套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殡葬礼仪体系,以高质量的殡仪服务彰显生命的尊严和价值,从而更好地传承生命文化,已然成为重要时代命题。
4、处理好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
殡葬改革,关涉民政、发改、国土资源、环境保护、市场监管等众多部门。在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下,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比较模糊。由于殡葬业的特殊性,相关部门也不愿过多介入,部门间的联动效果不甚理想。特别是2012年行政强制法实施后,《殡葬管理条例》中的行政强制条款被废除,建立快速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。可以说,当前制约殡葬改革的体制机制问题,绝非单一部门所能解决的。因此,一定要有“跳出殡葬看殡葬”的宏观思维,优化顶层设计以理顺部门间的权责关系,进而推动殡葬改革走向深入。
5、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
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“管办不分”的殡葬管理体制阻碍了殡葬服务质量的提升,甚至易滋生行为。近年来,殡葬管理体制实现“管办分离”已成基本共识,相关改革也为服务机构注入了活力。但在改革过程中,还存在着部分环节市场化程度不够,一些环节却过度市场化的问题。比较成功的改革模式,还有待进一步探索。进一步推动职能转化、培育健康的殡葬服务市场,是当前殡葬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。